2002年6月,日韩世界杯小组赛,东道主日本以2胜1平首名出线,成为首支晋级16强的亚洲东道主,打破“亚洲队只能陪跑”的魔咒。
日本足球此前仅在1998年首次亮相世界杯,却三战全败垫底出局。2002年,他们以“黄金中场”为核心:效力意甲的中田英寿、荷甲的小野伸二和英超的稻本润一组成中场铁三角,但锋线仅有34岁老将中山雅史。主帅特鲁西埃大胆启用新人,23人名单中19岁小将市川大树成为最年轻国脚。赛前日媒悲观预测:“能赢一场就是胜利。”
小组赛三战定乾坤
16强战憾负季军
面对当届季军土耳其,日本全场控球率53%,但7次射门仅1次射正。第12分钟,土耳其前锋哈桑·萨斯禁区外凌空抽射打入制胜球。终场哨响时,中田英寿跪地掩面的画面成为经典。
中场统治力:中田英寿三场小组赛传球成功率89%,创造12次关键机会;小野伸二场均跑动12.3公里,覆盖全场。
锋线短板:三场小组赛仅打入5球,前锋颗粒无收,中山雅史坦言:“我们浪费了太多机会,否则能走更远。”
战术争议:特鲁西埃的3-5-2阵型被质疑保守,但他反驳:“用中场控制代替盲目进攻,这才是亚洲球队对抗欧洲的关键。”
青训体系:2002年阵容中6人出自静冈县高中联赛,如今日本U18梯队80%有职业俱乐部青训背景。
归化战略:三都主(巴西归化)在2006年世界杯扛起大旗,现役日本队归化球员已达7人。
主帅森保一的传承:“2002年的控球哲学,仍是今天对抗强队的根基。”现任主帅如是说。
22年前的那个夏天,日本用中场艺术改写了亚洲足球剧本。如今他们已7次征战世界杯、4次闯入16强,甚至2-1逆转德国、西班牙的壮举,都能在2002年的战术基因中找到答案。正如《朝日新闻》所言:“我们不是突然变强的,只是把22年前播下的种子,浇灌成了森林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