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4月25日,中国足协正式宣布申办2026年世界杯附加赛,拟通过主场优势为国足冲击世界杯加码。这场申办不仅关乎赛事承办权的争夺,更是中国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里程碑。
目前中国男足在世预赛18强赛C组中积6分排名第六,距离附加赛资格仅差3分,6月10日重庆主场对阵巴林成为“生死战”。而2026年世界杯首次扩军至48队,名额增至8.5席,中国若能晋级附加赛则将获得直接晋级的可能性。
足球评论员张路分析:“申办附加赛既是战术也是战略。主场氛围能提升士气,更关键的是通过举办国际顶级赛事,倒逼国内足球基础设施与管理水平升级。”这一举措与《“十五五”体育发展规划》中“以赛事促改革”的方针高度契合。
场馆标准:
比赛场地需满足2400勒克斯照明、天然草皮等严苛条件,目前杭州、重庆等11座城市通过2027亚洲杯验收,硬件达标无忧。
经济账本:
承办城市需承担安保、场地改造等费用,但可分享票房收益。重庆曾在2025年WTT冠军赛实现单日观赛消费破亿,赛事经济潜力显著。
国际关系:
亚足联秘书长温瑟·约翰接受采访时称:“中国曾成功举办世俱杯,其赛事组织能力是重要加分项。”不过他也强调需确保国足晋级附加赛的资格。
尽管前路艰难,但足协的申办决策展现破釜沉舟的决心。正如前国脚孙继海在访谈中所说:“我们可能需要5次冲击才能进世界杯,但每次尝试都在缩短距离。”
三点建议:
1. 立体保障:借鉴重庆“赛事+文旅”融合经验,提前规划球迷嘉年华等衍生场景
2. 科技赋能:在球场引入AI裁判辅助系统,既提升判罚精准度,又可展示技术实力
3. 全民参与:设立“万人签名墙”等互动装置,让每个观众成为国家队“第十二人”
这场申办不只是足球战役,更是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型的生动注脚。正如杭州奥体中心外墙那句标语——这里的每次冲刺,都在改写历史。